总结网总结范文其它总结范文内容页

关于_道德经_读书笔记

2024-07-09 21:46:11其它总结范文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9篇)

读书笔记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记录和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样才能写好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这里给大家提供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1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感悟:

道德经开篇,“论道”,道不可诉说,不可轻言;“论名”,不可诉说,难以表达。所以只能从“有”和“无”中体悟。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黑暗与光明,成功与是失败,生与死,水与火,都是阴与阳。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命运双生子,相生相克,就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而”道”,是万物奥妙的汇总。是不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理工农商文?这些在道之中,让我想起哲学某个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说起来就是形而上的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读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任何的学科。

思考:既然道不可言状,那如何体悟?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2

感恩无处不在:子女对父母的孝,学生对老师的敬,朋友之间的义,以及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等。感恩同其他道德一道,编织着坚实有序的人际关系大网,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时,感恩也在许多人那里缺失。幸而社会的正义力量称颂和推崇感恩精神。其中一例就是尊敬长辈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礼法。《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但礼的这种约束力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违心的趋礼。这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只在逢年过节时象征性地给老人送点礼品,甚至为图省钱而送劣质产品。这些是绝对背离感恩本义的。感恩分为感念恩德和感谢恩德即知与行两部分。有知无行,有行无知,无知无行皆不为感恩。同在三十八章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为真正有道德的人从不刻意表现自己的道德;自然流露而无以为的道德方为真道德。在五一劳动节或五四青年节,敬老院的老人一日之内竟可被请去洗了五次澡或理了四次发。这等荒.唐事是由一群学生头戴小红帽,肩扛青年志愿者大旗,轰轰烈烈完成的。周阳由于一句“要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真心话而忘记按惯例“先感谢国家”

便受到于某的批评,并称要加强运动员德育。道德在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时绝不会为“爱国”和“爱家”排上先后。周阳在夺冠并收到奖金之前,月工资只有五百元,此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辛苦养育自己而生活拮据的父母,“感谢国家”若有真情也在其次。绝不能让所谓的德育流落于类似“感谢领导”的套话的庸俗。道德要求真性情;用假的道德来伪装自己,是天下最无耻的虚伪。《道德经》第一章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为用言语表达的大道和真理都不是不易之论。老子并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是想告诫读者,大道重在心悟,自发而成;一切对大道的阐释只是一种参考和启发,绝不可拘泥于之;一切从表象入手的论说,只是为了引人步入深境,而不可仅停留于此。苏轼的《日喻》说得形象:一位盲人问日,或曰状如铜盘,或曰光如烛。这盲人日后听到钟声,摸到笛子,都以为是太阳。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道可致而不可求”,道可循序渐进自然获得而不可不学而强求。在两个比喻中,第一个已十分形象,并强调了“状”如铜盘。而盲人却将其意外延而致谬误。这是由于求道者不知思考所致。法西斯国家愚民政策的道德依据是爱国,国民为此竟放弃了更高的道德准则。他们若有独立思考的人格绝不至于落入深渊。而第二个比喻看似形象,其实忽略了授道的对象连烛光也不曾见过。这是授道者不明事理了。有的父母自己践行着不孝,却怒声教育叛逆的孩子要尊敬长辈。孩子那里根本没有对孝敬长辈这一概念的具体印象,怎么主动做到孝敬长辈?

感恩和道德,如同人的肢体与整个身躯。真正的道德包含感恩,但感恩若失去道德根基则即刻失去生命。若想拥有感恩,其一要有独立人格以承载感恩;其二要善于反省以内化感恩。

老子讲“自然无为”,这“无为”我想可分为“无为(音韦)”和“无为(音未)”。当你全然不觉感恩甚至道德的存在时,你一定无为;而这样也就无为了。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3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只有认真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内心愉悦、快乐工作。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4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都蕴含着顺随自然的态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统一。

观看老子道德经的视频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提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智力集中到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浮躁心理,认为事情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的.,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有考试也经常想要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攻克难题,这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同时做事情不能专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很难持久,耐心的缺乏使我们很难有大的成就。并且很多人还想象着做一个全才的人,他们崇拜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却很难沉下心仔细了解一项事物,每每只能做到泛泛而谈却不知其深意,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却都不精通,这不是社会需要也不是他人崇拜的学者。更令我深思的是,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当我们面对真正的大家的时候,关注的往往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报道出的也会有其不擅长的一面,比如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不是持有一种崇敬或者佩服的态度去欣赏名家。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真心沉下做学术的人,首先应该得到的便是大家的尊重而非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的诋毁。

做一个专心的人,更要做一个耐心的人,享受成功来临之前的努力,才会更珍惜成功后的喜悦;怀一颗诚挚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欣赏,才能感受阳光,清净,自然,顺应本心。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5

很多人以为,我这种年岁不合适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能够是任何年龄段。而依据本人的阅历与人生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共同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收……

《道德经》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确实,往常我们所处的时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经》中的精髓。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愿望充满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假如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他人听得云里雾里,以至连你本人也不分明本人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规范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假如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示了我,老子以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容纳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大名鼎鼎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局部。

那么,我们该怎样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晓得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由于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入的诠释了人的终身,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晓得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以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关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约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义?“自”便是自由的自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基本不需求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哺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自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营养,食草动物凭仗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发明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基本动身,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构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连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被承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了解也只能说是粗浅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止境,且循环往复,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究……去寻觅道的真理。

有人或许会以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由于我们有高超的聪慧,兴旺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兴旺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缘由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假如我们一再违犯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遭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独断专行的结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本人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聪慧是你难以揣摩的,它浸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能够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依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量无尽的愿望,但是我们只能恰当地释放愿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犯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愿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拾掇,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相互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求任何装饰的。更明白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耐,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由于虚荣,白白消耗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报答。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愿望所充满的社会中,短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秀质量,炽热的愿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量无尽的聪慧通知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由。

不要让愿望与虚荣控制本人,要理性的看待外在的世界和本人的内心,不要背叛道的规律。只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无所不为”,什么都能够做,只需遵照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身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6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话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资料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构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够阐说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所以,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我而生,所以能够长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我,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7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8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 篇9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再来一篇
上一篇:职场简短自我介绍怎么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