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4篇
小说描绘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各种问题,如封建礼教、习俗陋习、家族观念、保守落后等,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苦难和悲欢离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 篇1)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风和教育的问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白鹿原的两大派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以白氏为首的白嘉轩和以鹿氏为首的鹿子霖两大家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对照这也为结局两人不同的结局命运做了预告。
白嘉轩这个人物在这本书中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形象,早期对他年少时期的描写便悲惨一些,在自己还是比较懵懂的时候自己一任又一任妻子相继死去,就连他自己父亲也是突然暴毙。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承重的。然后他却因为白鹿转运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对于有了子嗣后的教育他一直都是不娇不惯尊师重道,给他们注重学习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无非要求的就是自己行事光明磊落不做害人之事这是书中他为何总是腰杆挺的笔直的原因,对于他和鹿子霖的纠缠中的行为也是以德报怨积善行德。对于鹿子霖他这个人本身贪色好斗自私让他原本舒坦的命运最后走向死亡。这可能就是因果轮回自食恶果吧。
书中对于田小娥死后鬼魂的描写很生动很精彩,对于那场瘟疫和鹿三,我至今也觉得很发人深省。
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 篇2)
读《白鹿原》,是因为之前看过几集电视剧,剧中的人一个个端着老碗蹲在地上大口吃面的情景过目不忘。兴许是因为我自己是陕西人的缘故,一看到那个场景,就忍不住想起家乡的面来,筋道十足的面条拌上红油辣椒,冒着热气一入口,甭提有多惬意了!
我总觉得看电视不如看书来的过瘾,因为文字所描述的很多细节、人物心理活动是电视难以呈现的,索性撂了电视来看书。说实话,若非陕西人,书里的很多话是理解不了的,因为那都是当地实实在在的方言、土话,好在我基本都能看懂,所以读得津津有味。
《白鹿原》的故事,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是白、鹿两家的恩怨冲突不断升级的根源所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太多的不可思议,每个人物或卑劣、或善良的人性展露无遗。尽管书中有的情节描写不太符合常理,尽管有的措辞用语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但似乎并没有影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只要一拿起书,自己也仿佛进入了那个不同寻常的圈子,伴着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心潮随之起伏不定。心里也在默默地想,在距离家乡并不遥远的地方,在那片土地上,原来发生过那么多不为后人所知的故事。其实,通篇读下来我最佩服的人只有两个:白嘉轩和朱先生,一个是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的君子,一个是洞察世事、渊博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教书先生。在那个年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因为有他们执着不息的追求,才有了白鹿原上精彩的一切。然而对于白嘉轩,固然有值得尊崇的一面,却也不是最完美的,故事中的他作为族长,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立碑刻训,正己育人,足以显示他的智慧,但透过故事看历史,却发现这样一位人物,其实骨子里仍然存有很多封建残余的东西,根深蒂固、不可改变,这也真正应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话。相比而言,朱先生倒更令人敬佩,尤其是他力克诸多困难坚持编写县志的壮举,在白鹿原上留下了经久不息的佳话,也使得后人能够沿着这条轨迹追寻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垂暮之年的朱先生,早已料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且提前做好了各种安排,冥冥之中似有仙人指点,又或是自己早已成仙,要求家人坚从遗嘱,丧事简办,不追悼、不告别,却反而引来众多相邻无限怀念,悲痛之中尽是一片溢美之词,就连白嘉轩也含泪长叹:“白鹿原上从此再无这样的先生”《白鹿原》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把每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准确展现出来,刻画得入脑入心,直戳心底。
书看完了,心还沉浸在故事中。虽然只是小说,有虚有实,但我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之所以能让后人品读,是因为它有值得品鉴之处,它之所以能给后人于启迪,是因为它凝结了人性的真实,延续了历史的足迹。踏着这个足迹,我们可以把白鹿原或者很多个类似于白鹿原的精神和文化一路传承下去,让那些尘封的历史成为我们以古鉴今的明镜,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谱写更加精彩的故事。
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 篇3)
看过陈忠实的《白鹿原》后,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在脑海里轮番登场,让人琢磨回味。
这部小说没有前言,也没有后序,阅读之前我找不到任何文字做阅读的指引。书的题记就是一句话: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巴尔扎克
小说看似是白,鹿两个家族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夕尽半个世纪的矛盾纠葛,但感觉它不仅仅写两个家族,而是有很多隐喻和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判断。
小说的题目有多重含义。既是地名;也是白,鹿两大家族姓氏的浓缩;同时还隐含了一个精灵般的美丽传说。
小说人物众多,以白鹿两家为支点,架起了一个密网般看似错综复杂却又不混乱的人物框架。感觉作者在人物设计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这加强了小说的完整性,也使小说显得更加丰满而又更具历史感。但是由于人物过于众多,所以感觉对很多人物刻画并不深刻饱满,即便对最主要人物白嘉轩的刻画也是如此。
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两大家族及关联家族在风云突变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展开。感觉小说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做引子,而是把众多人物用众多事件错综地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不时加杂进一些思考和隐喻。可以说正是这些高于事件和人物的精神力量,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下去。
小说虽然以作者最熟悉的陕西农村为背景,但在语言上并没有刻意追求方言的痕迹。语言的表达自然生动,完全为人物服务。小说里对陕西农村自然风光的描述惜墨如金,或许也影射出作者更多感悟于农村生活的寒苦而非浪漫。这部小说几乎没有丝毫浪漫情怀的痕迹,即便有,也仅仅局限于男女的欢愉之中。
作者不时赋予白嘉轩哲人式的思考与内醒,虽然笔墨不多,但从未间断,最终表达了人物更深一步的思想内涵和小说影射的哲理。作者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丰满这个人物:作者先赋予白嘉轩笔直的腰干,最后又让他终日在夸张的大罗锅状态下生活。赋予他冷静锋利的眼眉,又最终让他失去锐利的所在。这些反衬颇具独到之处,感觉作者无比偏爱这个角色。相信作者通过白嘉轩也同时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反观。
白鹿原读书笔记赏析( 篇4)
就在不久前,《白鹿原》这本书刚刚读完,结束后,最大的感觉是不舍和遗憾。不舍的是故事太精彩,不想结束。那遗憾的就是结局太过悲怆,读完后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涌上心头。
陈忠实,三个大字印在书脊上。他的书我是第一次读,全书很长,并不是因为文章冗繁,而是因为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及其富有真实性、戏剧性。全书人物很多,并不能直接说出谁是主人公,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各具特色,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形象,早已烙印在心里。全书笔触很犀利,凡是读过一遍的人,都会认为里面有的情节是露骨的,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也许正如陈老的文字一般无二。全书从头至尾都散发着一种凄惨的感觉,看了之后,不免心情低落,以至于我每天都在为他们的命运担忧,让人身临其境,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
除此,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喜欢“巧夺风水地”的算计和得意;我喜欢“交农事件”的豪迈与畅快。我厌恶“亲翁杀媳”中的封建残余未清除;我厌恶“饥馑爆发”时的伐神取水。封建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多么会剥蚀人心!爱与恨的交织,信仰与亲情的纠缠,世风日下,肮脏的世道,使多少人坠入无底深渊。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具体介绍故事。本书所讲述的是陕西省,渭河平原上一座小村镇里所发生的人和事。白鹿原上有白,鹿两个姓氏的家族,这也是全书的核心,写的,便是白鹿两家上下三代的争斗。多少年过去了,白鹿原上王旗变幻,翻云覆雨,古老的土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战争中颤栗。
全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初期的故事。一系列历史线索就此展开,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另一个因素。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立意高远,什么叫做深明大义,什么叫做家国天下,什么叫做父母兄弟,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白鹿原》。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而在读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
接着,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我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塬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塬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