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之道的教学设计
《孩童之道》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语:
公元1913年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归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这位诗人并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庆典,并且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这位诗人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印度诗圣——罗宾得拉纳特·泰戈尔。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他一生为我们留下诗集53部,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戏剧38部。(列举数字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印度的国歌。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两千七百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泰戈尔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1.让学生放声自由读。 提一个要求:读完之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2.让学生谈感受。 我作为教者,也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对于学生的发言,教者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用“你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之类的话来肯定。因为这首诗不好懂,所以若有学生说读不懂,教者也要给以肯定:“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懂不要紧,一会儿你就会懂。”
《孩童之道》导学案
一、总体要求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诗文主旨;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感。
难点:感受“孩童之道”的含义。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习内容《孩童之道》
(一)预习内容《孩童之道》
(二)教材助读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来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近千首歌曲。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沉船》《家庭与世界》,中篇小说《四个人》《两姊妹》,短篇小说《一个女人的信》《活着还是死了》等等。泰戈尔是近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社会生活的画卷,开辟了印度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印度现代文学,甚至对整个东方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讲读
自由读、谈感受。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1.第一节。
思考:“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泰戈尔疯了吗,说孩子想飞就能飞?
(原来,在泰戈尔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angel”(天使)。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是生着双翅的小孩儿或少女形象。)
能插翅飞上天去,这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 )
2.第二节。
第一节写孩子想飞就能飞,是在写孩子的 。那么这一节“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是在写什么?( )
实际上孩子是不是知道许多聪明话?
既然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为什么永不想说?
3.第三节。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怎么理解?
孩子们有成堆的金银珠宝,可他们到世界的第一天是什么样?
他们为什么放弃金银珠宝,假装完全无助的样子?
4.第四节。
“纤小的新月的世界”指什么?
第一句在写什么?
孩子们虽然有了绝对的自由,却怎么样?
自由如此宝贵,孩子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放弃了?
5.第五节。
第一句:在泰戈尔看来,孩子是无忧无虑的,不知如何哭泣,可他们为什么哭泣?
最后一行:“细故”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哪些细故让孩子们哭泣?
“怜”指 。“爱”指 。
四、学以致用,总结提升
思考与讨论二
五、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新月集》推荐阅读篇目:《纸船》《对岸》《家庭》
六、清理过关,课堂测评
我说课的篇目《孩童之道》。这是大文豪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新月集》是诗人为孩子为母子之爱唱出的一曲激荡心灵的颂歌,诗人把儿童比作新月,预示他们像新月那样纯洁宁静美好天真,也预示他们会像新月那样日渐圆满、完美。
《孩童之道》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神化的儿童形象。他是一位天使,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他不惜放弃一切,假装一无所有,来获得母爱。孩子天真的行为表达了对母爱的无限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本文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学生们刚刚走出小学,步入初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对母亲的依赖,但叛逆思想已经开始萌发。学习本文能让学生的心灵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受母子亲情的美好,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过叛逆期。同时,我班有很多是住校生,从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到一周才能见一次,学生心中对亲情的体会前所未有的真切。本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调动起来。
依据以上分析,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诗文主旨;
2.品读文字体会诗歌内涵,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对比阅读《金色花》。
教学重点:
1.以读代讲,感悟诗歌主旨;
2.体会“孩童之道”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身上的神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方法,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品读赏析法;在学习方式上,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来学习。这既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方式,也是由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