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实践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表达,及时写好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日的心得体会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1
我看了一部爱国主义电影——《长津湖》!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0年美军想占领朝鲜,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知道这场战役必将唇亡齿寒,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于是在没有战机,没有坦克,也没有任何先进的武装设备的情况下还是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中国军人穿着单薄衣服,吃着能磕掉牙的土豆,而美国军人却穿着厚厚的棉衣,吃着热哄哄的咖啡和喷香的烤鹅,在这么大的差距下,更显现出了中国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这场战役中,也出现了一批批舍己为人的英雄,比如运走标识弹的“雷爹”,捧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年仅19岁就上战场的伍万里……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此外,有129名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恶劣天气下被冻成了“冰雕”,但还是摆着准备开枪的姿势,没有一名军人背向敌人的。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留下了敬仰的眼泪,美国军官也被震撼了,向着“冰雕连”深深的行了个军礼。中国军人这种坚韧意志和牺牲精神,让人敬佩!
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告诉英雄烈士们,我们现在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世界太平,再也没有战争,再也没有被割掉的土地……谢谢您们!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2
?唐探》系列像一部三部曲,第一部故事发生在泰国曼谷,是黄金失窃案;第二部故事地在美国纽约,是连环杀人案,左利手,以及手术刀,祭坛,既有中国元素,又有国际化视野。
即将上映的唐探3将舞台背景设在了日本东京,这里是《名侦探柯南》的家乡,也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国。从已发布的演员阵容来看,除了主演王宝强和刘昊然、肖央、张子枫、邱泽、张钧甯等本土明星外,还加入了男神妻夫木聪、国民老婆长泽雅美、染谷将太、铃木保奈美、东京影帝浅野忠信、老牌偶像三浦友和等日本演员,甚至还有泰国拳霸托尼·贾,中日泰三国演员共同出演,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亚洲侦探联盟,不得不说,唐探系列越来越国际化了。
?唐人街探案》真是意料之外的一部佳作,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片,还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看完后搜影评来看,看到有人说如果把影片直接做成悬疑片会更好,而马上有人回复说,如果这部影片不是打着喜剧片的旗号,又会有多少国人会为一部国产的悬疑片买票观看,又怎么能在贺岁档脱颖而出?恐怕连电影院都不愿意为它排期。细细思量的确说得有道理。国产的影片的确有不少是质量堪忧的,为了圈钱而生。所以陈思成确实厉害,用喜剧包装悬疑剧,而且整个剧情连贯不累赘,票房和口碑两者皆得,在现今国内的电影界甚是难得。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3
自《八佰》后一直没进影院,昨天和车友一起观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再现了发生于抗美的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的长津湖战斗,今天的观感我不讲历史背景,战役进程,以及武器装备,讲讲人吧。
解放战争结束后,伍千里抱着哥哥的骨灰回到了老家:一座小渔村。这是一户靠水吃饭的人家,解放前即便是岸上的穷人也看不起他们,“渔花子”——直到近些年还有人这样说扬州沿湖村的渔民。而伍家三代打渔,坐稳了中国社会的最底阶层。所以当伍父说政府分了两亩多地给他们,伍千里立刻描绘起了新屋的模样,这是翻身摆脱阶级烙印后发自真心的高兴。
依稀想起小时候在爷爷奶奶船上玩耍的情景——我们家族就是翻身的底层阶级,因此从影片刚开始我就对影片产生了共鸣。
进入新千年后,抗美的援朝影片风格开始改变,没有三大战役时代的全局俯瞰了,而是在保持主旋律的基础上重视对基层战士人性的刻画,以及战争对人生产生的影响。这不是反战,而是在告诉观众“保卫和平”这句话的是由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承担起来的。
从《云水谣》、《集结号》、《我的战争》到《金刚川》、《长津湖之水门桥》,普通人的群像不再是刻板的革命战士,而是有爱、有理想、有情义的人。可是身处那个时代,命运无情的撕裂了他们的人生,《云水谣》的陈秋水与王碧云天涯相隔60年,《集结号》的谷子地余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部队,《金刚川》的班长刘浩暗恋上了四川老乡话务员,而几个小时之后姑娘就牺牲在金刚川畔。在《长津湖》中,编剧更是充分赋予了演员们生动饱满的人物设定。
在我看,看群像影片,和追偶像组合有相似之处,而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你可能会因为某个演员某个角色而被影片感动,并继而对整个志愿军群体产生崇高的敬意。
是片中形象最为细腻的一个角色。满是硬汉的七连,梅生有不一样的气质,从他在部队集合时报数时“压线”赶到,神态中硬朗与书卷气相得益彰,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明明已经退伍,可以告别枪林弹雨的战争,在上海过上温馨惬意的生活,他却狂蹬了120公里自行车归队了。他当然不是天生好战,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喜欢读书听歌学外语,深爱着女儿,但是为了不把战争留给下一代人,他责无旁贷,选择走向战争。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4
电影《长津湖》上映,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一起去观看了电影后,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电影使我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影片中很多情景让人潸然泪下。他们不仅要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在零下三四十多度的恶劣环境中行军;更要在行军的途中防御敌军空中袭击,时刻都处在危险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相当的恢宏阔大,残酷逼真,枪林弹雨中仿佛一架架飞机就正从我头顶掠过,一颗颗手榴弹向我穿透而来,身临其境般不由得跟着揪心紧张起来。我同时由衷地感受到现在生活得来不易,“这场仗我们不打,就会由我们的下一辈来打”让人泪目。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场致敬。只要我们记得,他们便会永生。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用血肉为我们拼下来的,我们觉得新时代离战争很遥远。是因为有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我们,守卫国家,所以我们要带着感恩,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我看了《惊涛骇浪》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1998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洪水,那一幅幅感人的真实画面、解放军战士和洪水搏斗的感人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影片中抗洪战士那一双双伤痕累累、沾满鲜血的手。它们是那样触目惊心、使人心酸!那一双双手平时能扛起几十斤重的机枪,而现在却连一碗酒都端不起了,也正是这样一双双不曾立过大功的手在那次抗洪抢险中为人民筑起了一道道的坚不可摧的堤坝!一位战士,因为在抗洪中劳累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在镜头上,一只青蛙轻轻地蹦上那战士的手臂。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毫无气力地睁开双眼,望了望那个可爱的小生灵,最后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留恋闭上了他那年轻的双眼。这动与静、生与死构成的画面让人痛心疾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有多少双坚定有力的手把嚎啕大哭的婴儿送上堤岸,又有多少双洋溢着希望的手把堵缺口的沙包投入江中,正是这一双双手,守护、保卫了神州大地上这条叫作长江的河流。
一位老奶奶在一次大洪水中失去了她所有的亲人,只有一个小孙子与他相依为命,她那双眼睛是因思念亲人而哭瞎的!孙子长大后当了一名抗洪战士,他每次路过家门的时候,总会按三声喇叭,这时,他的奶奶就知道她孙子回来了。一次,那位战士在运沙子的途中看见河堤上出现了一个洞,有很多水从那儿涌出来,而江边却有一个大大的旋涡。他马上让他的战友去报告连长,而自己只身去把洞堵住。可是,要堵住洞谈何容易,必须得从旋涡口开始堵,他便马上把一袋袋沙子倒入江中,在倒了几包沙子后,他便抱着沙子一起跳入了江水中。当战友带着连长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吸在江底了。洪水结束后,一个军团的人带着他的遗体回到了他的家,他们按了一次喇叭,他的奶奶却没有感到孙子回来了,当整个车队一起按喇叭时,他的奶奶一切都明白了。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征服了洪魔,用他们单薄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定的生活,用有限的生命来换得这天地间的永恒。这是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啊!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6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长津湖》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50年当我们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又一次的迎来一场战争。我们的战士们背负着国家的使命,远走他乡,英勇奋战的故事。在影片中我认识了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兄弟,认识了许许多多勇敢的战士们。
他们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最终击退了敌军,扭转局势,取得了胜利。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战士们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我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来自不易的美好生活!
电影日的心得体会 篇7
头戴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被高原紫外线晒黑的脸上总是露着憨厚的笑容。话很少,两只明亮的眼睛透出的是坚毅与执着。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留给人们的印象。这位塔吉克族第三代护边员,全国人大代表,去年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却在1月5日因为救助落水儿童永远闭上了他那明亮的双眼。
拉齐尼·巴依卡的家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这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作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爸爸都是守护祖国边防的护边员。
“来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13时56分许,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
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
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消息传出,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经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以及他所在培训班的老师同学,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们熟悉的那个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守边护边事业和挚爱的亲人。
拉齐尼·巴依卡曾多次荣获国家和新疆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10月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开始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成为第三代护边员,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赞为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1957年,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毛遂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也加入其中,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巴依卡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便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60多年来,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多次说:“没有国家安全,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高原巡逻路上,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情。有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来到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巡逻第一天,队伍遭遇暴风雪,无法赶到预定的地点,待第二天来到铁干里克村时,由于山体滑坡,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已经没有了。
“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拉齐尼·巴依卡毫不犹豫地说:“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
说完,拉齐尼·巴依卡立即起身探路。刚走出不多远,一块石片突然从山上滑落,砸中了他的额头,鲜血直流。大家大声劝他返回,但他只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两个多小时后,拉齐尼·巴依卡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们顺利通过。
说起这件事,他说:“这是任务,我必须完成。”
16年的巡逻路,拉齐尼·巴依卡和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每当说起边防官兵对他们的帮助,拉齐尼·巴依卡总是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常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