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通用8篇)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1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2
托翁的大作最终在40岁之前读上了一本,不再止步于只明白名句不明白来源的尴尬处境,活到老学到老,本命年在阅读中开篇为自我鼓掌。
文中开篇倒出生命真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为一名资深家庭主妇婚龄10+透过这本书看到的是家庭组合关系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可爱,婚姻关系成为我看这本书的主要调子,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走到最终都被亲情一般的婚姻关系替代。当安娜还是懵懂少女之际就被贵族姑妈将她许配给已在省长位置的列宁,他比她大20岁,他不曾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爱,他唯一想做的和能做好的就是工作,所以他努力工作亦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事业上他收获颇丰,家庭被他忽略也能够说他给了安娜他认为最实在的东西——物质。
光鲜亮丽的服饰个歌舞升平的贵族圈没有物质基础剧院能为你开放吗,不能!女人的心有一个洞一个只能被爱所填满的洞,爱她的丈夫列宁却不明白妻子的需要,圣经上说“哥林多前书7.3丈夫当用合宜之份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以弗所书5:25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信仰是活出来的不是守着规矩的死信仰,行动导致结果。当陶丽和奥伯朗斯单独会见列宁用教义去请求他放过安娜给她自由的时候,他挣扎反抗拒绝,他的爱像一张油网让人不得出踹息。
空洞的不安的心遇到想猎获她的优伦斯基时,欲罢不能情人总是比一年见2次面的丈夫更实在好用,像最近热搜PWC会议室两位光天烈日之下在办公室里偷情,远亲不如近邻,释放自我呵呵玩的有点大。苦的是安娜生错了年代如果换到现代她依旧是一名知名名媛,没准还能成为娱乐圈大腕。如果是我婚内遇到真命天子也会出轨吗?说实话倒是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困境的开始也是新格局的开启。
开篇讲述的第一个家庭是陶丽,钦佩她有勇气有本事选择饶恕出轨的丈夫。带着五个孩子回到乡下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回到神的怀抱,开始灵修参加敬拜,神依旧保守看顾她手所做的一切。她为了妹妹热心的和列文坚持联系,她敏锐的察觉到他依旧爱着她的妹妹吉娣,极力撮合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喜欢陶丽的爱真诚的爱。
小妹妹吉娣被安娜疼爱,也被安娜伤害。安娜见到吉娣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幸福年代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谁不是这条路上的过来人哪!”。文字的美妙就在反复揣摩后还能和心产生共鸣,安娜述说着自我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是期望吉娣能找到值得爱的人托付一生。列文是个可爱的地主,割草那一段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用身体的苦行来减缓精神上困扰,等待的过程总是难熬的,结果完美的也就这一对,彼此坦诚就连老婆生孩子都会守在门外等,家庭是列文排序的第一位,三角形的婚姻关系,彼此有空间却又都向着主,有主的婚姻不一样活的信仰。
夜深人静挤牙膏写完心中的感受,比第一次写有了提高,满意了。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3
大学的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一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漫长的暑假我该干什么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而刚好学校给我们下发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在暑假里读好书写读后感。我想:读几本有意义的书,既可以增长我的知识又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的确也看了几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4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经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感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感情杯具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我的丈夫一切实情,期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靠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十分大。之后,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此刻所谓真挚自由的感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终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我无望的感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感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感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应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此刻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期望而活,因为有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欢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先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坚持着真诚的女人,所以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杯具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感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感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感情的权利。所以,安娜一方面需要感情,大胆地追求感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我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坚持一份警惕和细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感情的本事,严格来说是经营感情的本事,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感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感情本事的培养造成的呢?在感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杯具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杯具。是啊,我们都期盼着梦想、宽容、仁慈,都期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杯具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感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异常是在今日这个社会,这一则杯具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5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6
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
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弗隆斯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并展开强烈攻势,安娜沦陷了,生了一个女儿,以为将死请求丈夫宽恕,谁知又康复了。安娜抛弃了大她二十岁,不会表达感情,只是醉心公务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托了所有情感的八岁儿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国外,后经历彼得堡,乡下,莫斯科,因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关系,安娜进不了之前的贵族社交圈,因而异常孤独,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还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于是两人矛盾激化来。最终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让他悔恨,卧轨自杀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来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还所以拒绝了另一个求婚者列文。吉蒂所以还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期间结识了那谁(名字想不起来了)小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善,不是刻意给谁看,思想的结解开了,身体也就康复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识到互相还爱着对方,最终放下过去的疙瘩,成功结合。
虽然本书第一主人公是安娜,虽然很美丽,富贵又精致,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欢,可是我不喜欢她。说是全身心追求感情,为了感情放弃了一切,可是感情是什么?就是整天腻在一齐,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结果来,受不了情郎经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脸子,虽然爱,可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齐,又不舍得放弃儿子抚养权,不离婚,就没有正当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没那么高,单纯,但又控制不住自我,又那样的美丽动人,注定要红颜薄命。
转回来,不管是吉蒂,还是列文我都十分喜欢,这才是感情好吗,脸红,心跳,担心自我配不上对方,一点小事就嫉妒,却又时时为对方着想。
喜欢列文忙里忙外,想东想西,紧张时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为我自我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7
《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本经典巨作,这又是一部感情大片。
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什么是幸福?列文说,“幸福就在于感情和期望,期望她所期望的,想她所想的,这就是幸福。根本用不着什么自由!”吉娣说,“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奥勃朗斯基说:“人生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幸福难道就存在于这光影之间,光是明亮的,影是阴暗的,联想到《白夜行》,是否这光这影意味着人性的善恶两面,善与恶有时候也只在一念之差。
奥勃朗斯基与陶丽夫妻不和时,知书达理的安娜千里迢迢过来,和解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他们从此就回归了感情?就此幸福了吗?不,奥勃朗斯基仍然在外沾花惹草,陶丽被几个吵吵闹闹的孩子围着团团转,每一天有操不尽的心。自陶丽婚后,生活一向围绕着怀孕、生孩子、喂奶,忍受着通宵不眠,模样变丑。时时为孩子们的生病担心受怕,每每为孩子们的教育牵肠挂肚。外加一堆零零碎碎的家长里短等着她处理,永远揪住她作为母亲的心,她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应对孩子们的闹脾气、发牢骚,感受到陶丽的心力交瘁!丈夫对家里的大小事不闻不问,孩子多真是苦了她自我,也苦了孩子,还使丈夫厌恶,就这样的日子过上一辈子,陶丽想想也害怕。
陶丽想到找安娜开解,陶丽认为安娜才是幸福的。安娜稳重端庄,落落大方。不仅仅会修饰装扮自我,还不断丰富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全身上下透露出让人心醉的风流韵味,着实让人着迷。列文也觉得安娜除了智慧、文雅和美丽以外,还有诚实的美德。很多人都欣赏她的美丽、聪明和教养,欣赏她的淳朴和真挚。不管是之前有富足的生活,一个能呼风唤雨的政治家丈夫,有漂亮可爱的儿子。还是当前安娜和风雅英俊的伏伦斯基结合,在陶丽看来,安娜又收获了一份感情,安娜看起来实在是幸福极了!安娜真的幸福吗?
陶丽羡慕起安娜的幸福,感觉安娜的心里一切都是光明磊落。可安娜回答说,人人心里都有秘密。安娜的话中有话点醒了陶丽,她明白过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表面光鲜的安娜其实也有很多难言的痛苦。陶丽明白自我还是重回往日的生活,孩子们需要她,孩子们会不断成长懂事,不顾家的丈夫总有一天也会认识到自我的不是,重新回归家庭,她认定自我的选择,也就这样一向生活下去!幸福欢乐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更想不到,自我有钱有地位,一向被他深爱疼惜的娇妻背叛了他,在他原谅了妻子后,反而他的这份怜悯被妻子所支配,她仍然跟随了伏伦斯基,为了感情离开了原先家庭。卡列宁不能饶恕安娜,打心底恨她,觉得自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可安娜把这一切践踏了。爱那些恨您的人,却不能爱您所恨的人。卡列宁也不愿失去孩子和自我现有的地位,坚决不一样意离婚。在安娜心里,伏伦斯基和儿子谢辽查是自我最重要的人,她把他们视为比自我生命更重要的人,但他们两人却不能同时伴随她生活在一齐,这让她十分痛苦。安娜没有力量改变自我的现状,于是抛弃了儿子,同情人结合在一齐。
当两人都心境愉快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加倍幸福。安娜与伏伦斯基经历过风风雨雨走到一齐,他们是彼此心照不宣,他们有足够的财产,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可爱的小女儿,各自都有自我的爱好兴趣活动,看起来是那样的和谐美满。
当一个人情绪好,另一个情绪不好的时候,和睦还不会遭到破坏。但当两人都情绪不好时,就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冲突,事后甚至记不起来,他们究竟为什么吵嘴。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他们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争吵,偶尔也会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恼怒时都会认为错在对方,一旦找到机会就想着指责对方。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如原先那么好,不顾及她的感受,会有什么瞒着她,开始各种猜疑,不断无理要求,生他的气,又找种.种理由发泄。安娜认为自我已经很迁就于伏伦斯基,却是他让她尝到了母子离别的痛苦,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动,把一切自我失去的都归咎于他的过错。
安娜在感情上表现得越来越热烈,也越来越自私,而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想逃避。安娜把一切寄托于他的身上,但这种热情让他反感,感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她明明明白自我这样不好,会断送自我,但还是克制不住感情,不断对他进行指责。安娜又实在爱伏伦斯基,把他视为生命中的唯一救命稻草。爱之深,恨之切。在她无助时,她想到用死来捆绑他们的感情,惩罚他,让他一辈子愧疚于她。原本完美的一切都开始变质,他们的感情也变得一文不值,过去一去不复返。安娜怎能想到自我会走到今日这地步。她感到的尽是自我的不幸,但她的不幸完全能够避免,只要有一个知心人的开导和劝解,她也不至于如此。但她那禁锢在自我封闭世界是无法靠自我走出来,唯一能开解她的陶丽受困于家事,安娜也以往找寻过她们的求助,但她得到失望的答复。
她真的是从一个奇妙、可爱的女子走向可怜的深渊。她自叹自怜,失去了自我,她也不明白自我还能去往何处,在地铁站她回忆起初次遇见伏伦斯基时有人卧轨轻生,由此她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安娜的人生只因一步错,步步为错,无法回转。情是人类的主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只能为她感到惋惜沉痛!
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 篇8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爱情。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爱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